首页
学院新闻

国家级非遗体验课: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

发布日期:2022-05-04 作者: 访问量:

        为让学生感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之美。5月3日下午,青岛大学音乐学院于晓菲老师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题研究》研究生选修课上,邀请了来自纺织服装学院主讲《中国纺织非遗》的闫旭老师,带领学生们走入了有趣的白族扎染课堂,走进非遗艺术世界。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古老的一种纺织品染色技术。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资治通鉴备注》对古代扎染过程也有详细的描述:“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与则入染矣,其色斑斓。”白族扎染技艺是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2006年5月,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扎染有100多种组合变化技艺,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都能使被染色的织物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效果。

        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闫旭老师首先为学生们讲解了在古诗文中有关扎染的出处,介绍了扎染的悠久历史,并特意身穿传统长衫为大家授课,在迅速活跃气氛的同时也营造了学习传统艺术的浓郁氛围。其次,闫旭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几项传统染色方式,讲解了扎染基本步骤,使同学们对扎染有了初步了解。


        随后,闫旭老师向学生们分发提前准备好的手工布袋,上面有老师特意印制的音乐类图案,这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对于扎染技术的学习兴趣。同学们按照花纹图案的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用线将其扎紧,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在同学们缠扎布料同时,闫旭老师为大家配置了染料。


        染料和布料都准备好以后,便真正开始“染”。闫旭老师指导大家将扎好的布料用清水浸泡后放入染缸,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有趣的是,布料捞出的瞬间还是黄绿色,随后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氧化为蓝色。用线扎紧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松紧程度不同,染料浸染的程度也不一样,颜色便呈现出渐变的特征,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每个人染出的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很多艺术意味。同学们的图案大多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且有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扎染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引领我们回归质朴与静谧,也引领我们探寻手作的意义和温度。每一幅扎染都是一件匠心独运的艺术品,让我们在线与布的纠葛、蓝与白的交融中,感知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大理白族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题研究》课程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还让大家亲身体验了少数民族传统的手工艺术,感受到了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增强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堂课结束后,大家都收获了自己所做的扎染物品,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深刻了解扎染技术的工序,体会到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