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文化自信——
编钟音乐考古的文化事业
建设启示
礼失求诸野 问律大晟钟——
一个中国音乐史研究课题的
田野工作案例
讲座时间:2022年7月2日10:00——12:00
14:00——16:00
线下地点:德雅楼103
线上链接:腾讯会议 812-883-888
主讲人简介
李幼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武汉音乐学院副校长、音乐学专业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等项目核心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教学成果等国家级项目及本科教学质量审核评估评审委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中国(传统)音乐史、音乐教育学等领域,先后主持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新编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及钟磬礼乐、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宋代怀古音乐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中美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发表《荆楚歌乐舞》《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钟鸣寰宇》等论著论文,研究成果曾获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国家专利。
一、守正创新 文化自信——编钟音乐考古的文化事业建设启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1978年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华礼乐文明经典佳作,是当代“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考古研究成果。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从“怎么样”到“怎么办”,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的曾侯乙编钟出土以来,由展品到产品,从产业到事业;从《编钟乐舞》到国家宝藏,从当代人听得见的古代声音到全世界听得懂的中国声音。以多领域合作、跨学科研究为平台,持续推进音乐考古理论与学科建设,不断发掘音乐文物的文化内涵,着力推进优秀传统音乐舞蹈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曾侯乙编钟所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为时代谱写华彩乐章,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二、礼失求诸野 问律大晟钟——一个中国音乐史研究课题的田野工作案例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上个世纪20年代著名史学家傅斯年为当时成立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确定的研究路径和发展方向,也是近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黄钟,古代中国统治者制礼作乐的首要议题;历代黄钟考,数千年中国音乐史研究的传统课题。九百多年前,宋徽宗制礼作乐求诸“野”;九百多年后,学界问律叩钟于田野。
本讲座以日、韩、美、加及中国台湾和内地30余件大晟遗钟的田野工作为案例,由钟问律考黄钟、由律问史说徽宗,讨论赵宋王朝“礼失求诸野”的史实,交流当代史学研究动手找东西、问律求遗钟的田野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