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招生就业

“青音”研究生学术论坛——学生论坛(一)

发布日期:2022-05-15 作者: 访问量:



“青音”

研究生学术论坛

为强化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成果与创新思维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导师和专家的指导与咨询作用,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启发研究生科学思维,形成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音乐学院特举办“青音”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

论坛的主要内容是由21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现阶段研究方向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通过汇报深化对学科的理解,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加强不同专业方向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学生在学术理论的渗透学习中,得到多层次的全面发展。


时间:

5月5日(周四)15:00-17:00

地点:

音乐学院会议室


李广晨

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学

指导教师:王静怡教授

发言题目:唐代山东地区的古琴艺术。

汇报内容摘要:在山东古琴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唐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积累时期,根据我从各种古籍、琴谱的资料中,收集整理发现,唐代山东古琴艺术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唐代山东出现的专业古琴家、琴曲与琴学理论和古琴活动,这些都为后世古琴艺术在山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宋嘉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指导教师:王静怡教授

发言题目:第一学年学习工作交流分享

汇报内容摘要:针对第一学年的学习工作,选取了山东音乐史—宋辽金西夏时期山东音乐、北宋时期山东四府市民音乐的发展和山东鼓吹乐中的唢呐资料搜集三项学习工作与大家分享交流。



于沁菲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指导教师:王静怡教授

发言题目:元代山东戏曲发展—以东平济南为例

汇报内容摘要: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他的演变经历了先秦歌舞、汉代百戏、隋唐参军戏、滑稽戏、宋杂剧、金院本等一系列过程,戏曲发展到元代,杂剧值得一提。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元代山东戏曲作家创作出众多作品,东平和济南更是在儒家文化的滋养下,孕育出了一大批以高文秀、李好古、张时起、岳伯川等为代表的戏曲作家,其创作的戏曲作品对于研究山东戏曲脉络有重要意义。



姜丽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指导教师:王静怡教授

发言题目:清代山东运河文化与戏曲发展—以聊城为例

汇报内容摘要:京杭大运河贯穿山东的西南部与西北部地区,戏曲文化随水路传播,给山东带来了丰富的戏曲资源,同时运河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山东沿河城镇的市民艺术繁荣,促进了山东地方戏曲曲种的繁盛发展,使得山东迎来了戏曲发展的繁荣期。



刘韵涵

研究方向:复调

指导教师:韦辉副教授

发言题目:黄自《山在虚无缥缈间》创作技法研究

汇报内容摘要: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回国后的第一部大型作品,也是他短暂一生中所留下的规模最大的一部声乐作品。《山在虚无缥缈间》为其中第八乐章,是将中国传统民间音调与西方作曲技术有机结合的代表之作,运用对位技法进行创作。黄自先生是我国第一位大量运用西欧复调技法和体裁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他对复调技法的使用严谨却不乏灵活性。

范如意

研究方向:视唱练耳教法

指导教师:张宝莉副教授

发言题目:多觉联动在小学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汇报内容摘要: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宏观指引下,针对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教学的匮乏,强调系统的视唱练耳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并引用多觉联动教学法在小学的视唱练耳课程中进行探索与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中“玩”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创”起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保持审美驱动力,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李马崧鹤

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指导教师:李晓囡副教授

发言题目:古筝音乐审美的历史衍变

汇报内容摘要:筝乐,伴随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传统音乐的共性与自身特性,从而凝练出一套独有的审美历程。在先秦时期,古筝由瑟发展而来,逐步融入宫廷音乐,以“礼”的形式完善发展。到汉魏六朝与唐宋时期,筝乐逐步产生了“尚悲”倾向,从唐宋的诗词中可以看出,筝乐的审美发展已演化出了“哀筝”意象。明清时期,十三弦筝的出现加快了雅俗共赏的融合过程,其审美倾向已经跳脱了“悲”的范畴,开始以“表情”为主。筝乐在历朝历代的沉淀中,其审美历程已可以得到具体、清晰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