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红色教育润边疆,美育推普助振兴|学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追寻戍边支教足迹

发布时间:2025-08-22 浏览量: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勉励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温暖人心、催人奋进。青岛大学艺术学院“美润昆仑”新疆乡村美育振兴民族团结实践团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立足本职岗位,身体力行践行回信精神,让青春在西部、在边疆、在祖国大好河山,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8月1日至8月15日,实践团赴和田地区于田县、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等地,特别是来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联合当地政府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活动,用爱心与知识奏响了推普与红色教育的激昂乐章。

    

    一、国门巡礼,坚定报国之志

    实践团跨越5000公里,来到红其拉甫国门,在国门下,团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把课堂搬到祖国边境线上。当实践团登上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国门时,看到伫立在国门边的红其拉甫边防连,认真聆听学习“扎根帕米尔,忠诚戍边关”红其拉甫精神,在界碑前驻足凝视,深切感受边疆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体会到唯有到过边关,才能真切理解家国情怀,边防军人们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让青春在爱国奉献中闪耀。随后,实践团在巍峨的国门下整齐列队,共同唱响《歌唱祖国》与《我和我的祖国》。激昂的旋律在帕米尔高原的风中回荡,每一句歌词都饱含着对祖国的赤诚热爱,每一个音符都传递着青年一代的坚定信念。


    在号称“国门小学”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合曼乡寄宿制小学的民族交流活动中,多元文化的交融如春日融雪般自然而热烈。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塔吉克族孩子们在校门口盛装迎接我们。来到教室,支教老师带着孩子们用普通话哼唱学习《大海啊故乡》,歌声里既有对远方海洋的向往,也有对家乡土地的眷恋。在分发海螺时,孩子们把海螺贴到耳边,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呼声,“这个海螺可以听到大海的声音!”团队成员跨越千里带来的礼物,让大海的潮声在离海最远的地方,涌进最清澈的童心里。此外,团队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教育局达成初步合作,为孩子们带来独特的美育推普课程。泥叫虎绘制环节中,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接过来自山东高密的泥坯,在支教老师的指导下,用鲜艳的色彩勾勒出虎纹,还兴奋地用刚学会的普通话分享:“我画的老虎有圆圆的眼睛!”海洋印章体验更是让孩子们雀跃,当印着海浪、贝壳的图案在纸上浮现时,他们争相描述着对“大海”的想象,塔吉克族孩子眼中的高原与实践团带来的海洋文化,在画笔与印章的碰撞中交融。这场跨越地域的交流,让不同的文化基因碰撞,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理解与热爱的种子。

二、民族团结,点燃万里热忱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和盐碱地,地震频发,边境巡逻条件尤为艰苦。实践团走进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开展“行走的微党课”活动,认真学习当地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的世代护边巡边精神。“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守好边就是守好家”。每一位放牧的少数民族同胞,都是一位护边员,都是一名旗帜。他们在守望相助中,扛起守边固边使命。

    塔县即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新疆西南部,地处国门附近,同样是祖国西部边疆的重要地区。实践团走进塔吉克族同胞家中参观调研,认真学习塔吉克族的传统习俗,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在学习传统习俗的过程中,主人也为我们讲述了一节“行走的微党课”,他为我们讲述了时代楷模、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拉齐尼·巴依卡的故事。一家三代接力戍边71年,为救落水儿童牺牲,他用行动守护边疆,用生命托举希望。拉齐尼·巴依卡的故事为团队成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让我们懂得英雄的含义。

    和田地区于田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自然环境受塔克拉玛干沙漠影响较大,风沙天气较多。团队走进和田地区于田县,调研当地少数民族维吾尔族的普通话学习推广情况,参观了塔克拉玛干锁边工程。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合龙点”旁学习了解了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在防风治沙方面的努力,感受少数民族同胞治沙人一代又一代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护。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构建祖国的绿色生态屏障。

三、红歌嘹亮,唱响爱国情怀四

    团队将红歌引入推普课堂,成为普通话学习与爱国教育融合的美妙旋律。在课堂上,孩子们跟着支教老师学唱《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歌声中传递着民族团结的力量,也让孩子们在欢快的旋律中纠正发音,提升普通话水平。《我爱你中国》的旋律响起时,团队支教老师引导孩子们理解歌词中的深情,从“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中感受祖国的美好,并用标准的普通话唱出对祖国的热爱。《大海啊故乡》则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辽阔海边,在学唱中体会故乡与祖国的紧密相连,同时练习发音和语感。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曲,在教唱过程中,支教老师向孩子们介绍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民族文化,让他们在学歌的同时,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也让普通话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团队顶着昆仑山北麓的干燥烈日与风沙,在为于田县多个村庄绘制红色党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主题墙绘时,当地的小朋友和村民纷纷表示想要共同参与墙绘创作。绘制现场,大家围聚在墙前,团队成员一边示范勾勒线条,一边用普通话讲解画面里的故事,“这是丰收的麦田,代表着乡村振兴”“ 这面红旗象征着党的引领”。小朋友们踮着脚递颜料,跟着老师学说“团结”“奋斗”等词汇;村民们握着画笔涂色,在交流配色时自然地用上刚学会的普通话表达。1000余平方米的墙绘不仅成了村里的“文化风景线”,更成了推广普通话的生动课堂,大家在共同创作中,用语言串联起情感,让党的思想与团结的力量在交流中愈发深入人心。

四、彩笔飞扬,汇聚同心新篇

五、特色课程,传承文化根脉

本次实践活动的地点在南疆和田地区的于田县、边疆沿线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等,这些地方深嵌于边境线附近,自然环境堪称恶劣。于田县地处沙漠边缘,常年受风沙侵袭,干燥少雨的气候让土地多显贫瘠;塔县则坐落于帕米尔高原,高海拔带来的低温、缺氧与崎岖山路,时刻考验着生活与出行;谢依特小学扎根在艰苦的边境环境中,孩子们的成长伴随着风沙、严寒与交通不便的重重挑战。实践团来到这些环境艰苦的边境之地,带着热忱与责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特色美育课程,将知识与温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云肩课程中,孩子们看着精美的云肩图案,听支教老师讲解其蕴含的吉祥寓意和传统服饰文化,尝试用普通话表达自己对云肩的喜爱和理解,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精妙。新疆模戳课程,让孩子们了解新疆当地独特的模戳艺术,跟随支教老师学习用模戳印制图案,并用普通话交流制作心得,在实践中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钻石画课程中,孩子们专注地将一颗颗钻石粘贴在画布上,支教老师在旁指导,鼓励他们用普通话描述画面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一幅美丽的钻石画完成时,孩子们满满的成就感都化作了流利的普通话表达。

    从国门巡礼到民族交流,从红歌传唱到特色课程,“美润昆仑”实践团让红色教育与普通话推广在新疆乡村绽放出绚丽之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孩子们心中常开不败。